依托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首页标题    课题项目    特色学校    依托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是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当前,学校特色建设正处于“大家都在做特色”的阶段,有专家对此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建设、管理建设、教学建设、课程建设、优势项目和活动等五条学校特色建设的路径。[1]但就学校特色发展方式而言,无非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前者是学校一项亮点工作持续发展,并对其他工作产生影响与渗透,且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后者是先对学校特色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通过相关途径进行整合与落实。

当前的课改已不仅仅关注于课程自身的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关注于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的统筹,关注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组织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于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协调一致与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这一转变,为自上而下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契机,其中课程方案设计、特色课程建设、课程文化的营造是实现特色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完善课程顶层设计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市、浙江省在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对学校课程提出了统一要求,如浙江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2]在此背景下,学校应对各类课程的统一实施做出整体规划,做好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如果考虑学校的特色发展,要在完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关注以下问题:

1.明确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课程构建不是教学改进的技术问题,而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战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校发展愿景和目标进行重新明确。另一方面,学校课程结构是一种彰显学校目标价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基于学校情境的课程创生,[3]因此学校课程顶层方案,应该体现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发展愿景建立在办学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开展学校课程顶层设计,需要通过研究办学历史与传统,对办学理念进行追根溯源,以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还需要总结学校办学经验与成果,它是既有课程与新构建课程有效衔接的保证,也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形势发展要求和地方实际,明确学校发展愿景。

2.提出学生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4]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对所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遍要求。但是基于地域与校情的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会有一些个性化的目标,这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它是学校对核心体系落实中全面兼顾基础上的部分强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强调某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自身的学生培养目标,由此实践而形成的课程文化。因此学生培养目标是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统一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追求,而学校特色发展是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因此,在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学生培养目标,有助于梳理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出学生培养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培养目标的内容是学生某方面的素养。它不是一项或几项具体技能,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具体内容。

(2)学生培养目标应切合实际。首先从发展程度看,学生培养目标要与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阶段性表述的一种。其次从包含的范围看不能过宽或过窄。目标过于宽泛,则没有“部分强调”的作用,更不利于突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过于狭窄,则不符合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学生培养目标的表述应通俗易懂。过于工整、凝练的表述往往抽象,而实践中,具体生动、形象易懂的表述更适合在学生中传颂、铭记,因而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成长愿望。

3.构建学校课程框架

学校课程框架包括开设课程的类目、形式、不同级别(如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不同类型(如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等内容,并以学校课程模型的方式呈现。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不同类型课程协调实施的过程,就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补充,实施方式的延伸拓展,使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加强。因此,明确学校课程框架也就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容与途径。实践中,许多学校各具特色又非常形象的课程模型,也都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定位、学生培养目标、具体课程开设以及课程之间逻辑等关系。

4.实现课程制度创新

在学校课程中,除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之外,还有较大比重的拓展性课程。此类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需要学校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学校课程顶层设计,需要以制度的形式鼓励这种探索与创新。这是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应有追求,也是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体现。

二、开发特色学校课程

1.特色学校课程的特点

特色学校课程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校个性化学生培养目标,在学校课程整体框架下,由学校专门开设和开发的某类课程集群。它是较为特殊的一类拓展性课程,一些学校专门在学校课程模型中突出体现。和一般课程相比,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对应。

二是有统一的课程主题。特色学校课程的主题,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主题的设定既要考虑其辨识度,也要考虑其包容性。学生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结合的一个体系,特色课程的主题也应该包容伦理道德、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特色学校课程的开发

一是根据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主题,规划课程门类。即根据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分别开设不同内容的具体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相似性,组成不同的课程群。二是开发具体课程。制订具体的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彰显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三是开发课程资源。在充分挖掘学校潜力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整合利用校外师资、基地、活动等课程资源。

3.特色学校课程的实施

特色课程与其他拓展性课程一样,可以独立设置。但就学校课程整体设置而言,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数量增加,其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地方基础性课程的途径。因此,特色学校课程的实施还要重点研究学科整合的问题,并把其他相关课程的实施统一纳入特色课程实施的范畴。但也要防止学校特色课程成为一个框,把学校其他课程都在往特色课程的框里装。学校特色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其他课程应有其独立存在的空间。总之,学校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交叉、相互整合的关系,也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三、营造主题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的建设体现学校的文化传统,但同时又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被动实现的,同样需要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课程文化包含了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表现方式、课程实施方法、课程学习中的人际交往、课程成果展示、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营造主题课程文化,就是对以上内容的预判、设计与实施。针对当前多数学校的现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培育选择性的课程文化

选择性学习是必须坚持的课改理念,学校特色发展,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因此也不能成为剥夺学生选择权利的理由。相反,特色学校课程的建设应更好地推动选择性课程文化的发展。

学校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在内容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体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增加学生的兴趣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激发学生选择的学习动机。其次应在数量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特色课程覆盖更多的学科门类,相同的主题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开设更多的平行课程。还要在学习手段上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创新学校课程的实施方式,让学生选择更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其潜能和特长的学习方法。

建立在学生发展意愿基础上的课程才是适合他们的课程,由此形成的课程文化才是学校的个性文化,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学校发展才是真正的特色发展。

2.培育开放性的课程文化

学校特色发展不是学校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相关的社会资源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要开放性的课程文化支撑。

首先是学习场所的开放性。校内,要努力开辟教室外的学习场所。改变学习资源标准化的配备方式,创造条件建设主题化、个性化的学习场所。校外,努力实现社会办学资源的共享,把青少年宫、社区公共设施、企业等纳入学校课程资源的管理范畴。

其次是师资资源的开放性。统筹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其他社会人士的力量,改变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单打独斗的格局。

第三是建立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五个阵地,拓宽学校课程的实施渠道。探索校外社团等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以利于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3.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

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就是加强学校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使之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要求协调一致,并努力把更多的学校活动纳入课程实施管理范畴,使之与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更趋一致,理念更趋统一。

显现文化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布置。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把课程内容、主题文化元素、学生学习成果有机地渗透在学校廊道、学生活动空间、校园小品等环境建设中,实现环境文化建设与课程文化的协调一致。

隐性文化除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节庆活动等。创新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式,围绕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结合学校课程实施,丰富学生参与机会,改变学生参与形式,让学生开展角色体验、行动学习,不断总结改进,形成校园传统,浓厚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其实质是加强不同课程、不同育人载体、不同教育方式间的协调与配合,突出主题性;其关键是强化设计,实现办学传统、办学基础与学校发展愿景的提炼与展望,突出时代性与未来性。

 

 

2018-03-09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