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茜 等: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及要素研究

首页标题    课题项目    区域教育    赵茜 等: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及要素研究

作者:

赵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李冰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读硕士生;

王烨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韦小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在深化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是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效率与使用效益、调整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理念与定位、内容与框架、主体与方式等方面展示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总体设计。

1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定位

1.1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

在评估之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评”的问题。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是为了判断和展示区域教育质量的情况。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看,委托第三方进行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是循证决策所必需的证据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是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主要受益方,在这里,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主要发挥诊断功能,将客观的、科学的数据和证据展现给决策者是首要目的。

从学校角度看,区域教育质量评估必须要指向促进学校改进和发展的目的,否则单纯“为了评而评”意义不大,反而会给学校造成过大的被评压力,有的学校把迎接过多的评估和检查戏称“割韭菜”,测试结果一茬一茬地被割走,却没有任何反馈和回报。对于学校而言,接受结果的反馈、依据结果进行改进意义重大。

从社会和家长角度看,教育教学是相对专业的工作,其相对学校而言,所掌握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仅依靠考试的优秀率、通过率等升学指标加以判断是十分片面的。促使公众全面了解教育质量的情况是教育民主化的应有之义,引导公众正确的质量观也是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之一。

1.2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结果的展现维度

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从思考结果角度出发,进行总体思考,是做好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思路。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结果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展现:第一,对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总体性理解,需要对整个区域的教育状况进行一个宏观性的描述和把握,以帮助教育决策者对本区域进行教育定位。在此层面上,教育质量的展示是综合性的,是能够使用一个指标或者指数进行简洁概括和描述的。第二,对于区域教育的不同方面和维度进行展示,描述区域教育发展的长项和短板,以帮助教育决策者和社会加强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理解。第三,对于区域中每个学校的教育情况进行描述,从教育公平和均衡角度展示不同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帮助学校进行教育改进,促进公众了解学校的教育状况。

2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框架

2.1 评估内容的定位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要素是“评什么”,评估内容可以分为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两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教育质量评估主要是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教育结果是指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以后所获得的结果以及影响。研究者认为,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能够代表教育质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育结果。这种教育结果的衡量标准通常以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来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评估的操作上看,该理念简单、可操作性强,目前在大型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项目中,基本都使用这类理念进行评估,如国际学生测试(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项目。

第二类观点认为,教育质量要考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这类观点倾向于打开教育过程的“黑箱”来描述教育的整个过程。很多研究采用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Product)模式(简称CIPP)分析。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5个维度研究教育质量,包括1)学习者:健康、良好的营养条件,准备参与和学习,学习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2)学习环境:健康,安全,有保障,性别敏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设备;3)内容:反映在课程以及素材中的内容确实能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特别是在读写、算术与生活方面;4)过程:经过培训的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较好的教室中开展教学,用有技巧性的评估来推动学习,减少差异;5)结果: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并与国家教育目标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再如欧盟2001年“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列出了教育质量的16个标准,涵盖了学业成就、成功和转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和结构4个方面。

上述两类观点适用的评估目的不同。以教育结果衡量教育质量,在大样本和涉及复杂社会背景时有较强的操作性,从简单用成绩衡量到用认知、做事、社会性活动和做人等全面结果来反映教育质量,教育结果在不断增加其包容性;但在教育改进和质量提升方面,这个观点不够具有发展性。结合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定位,我们需要全方位和全过程地揭示区域教育质量。

2.2 评估框架的设计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同时关注教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全面涵盖微观(家庭、个体)、中观(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宏观(教育政策、投入和改革等)的教育表现指标,并从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会、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从学生发展、学校管理和学校满意度3个方面,考虑社会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情况,系统揭示中小学办学质量与水平及其变化的状况。

2.2.1 学生发展评估

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估,区域教育质量评估要选择核心的、代表性强的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个别学科内容的掌握,更要关注多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更要强调学生个性化及非认知层面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可以关注以数学与阅读为代表的学科,非学业发展也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社会性发展、学习情感态度、学业负担状况等。

国内外大规模测评在考查学生学业发展时,重点关注和考查学生个体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指标用以评估学生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语言的能力,从检索与获取、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3个认知层面设计阅读评估。数学能力的发展指标用以评估个体进行数学表述、数学运用和数学解释的能力,包括数学推理以及使用数学概念、步骤、事实和工具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综合选择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情境问题的能力,从知道事实、运用规则、数学推理和非常规问题解决4个认识层面设计数学评估。

2.2.2 学校管理评估

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管理是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安全有序的学校环境、清晰明了的学校课程及目标、学生家长参与、高期望值、跟踪学生进步状况和教师专业发展几个方面是有效学校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时间的有效利用、学生行为、教师效能、教学组织、父母反馈、阅读技能的熟练、额外的个性化阅读、有声教学、个别化教学也是学者关注的要素。

结合有效学校的要素,在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中,学校管理评估可围绕学校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氛围与校园文化、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师评价与发展、学校内部管理、校内外合作与资源整合6个维度展开。

2.2.3 学校满意度评估

学校满意度评估能够反映以学生和家长为主的基础教育直接“消费者”对教育的总体评价,指出各地区教育的需求与实际问题,为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教育政策法规、完善教育制度,以满足公众教育需求提供现实依据。

已有的研究表明,学校满意度是受学校的多方面质量和因素所影响的,包括学校的环境、安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开放程度、教学质量、教育评测、孩子在校表现、家校合作、学校处事公平性、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机会、孩子个性发展是否得到重视、学校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等。也就是说,教育满意度既是一项主观指标,也能反映教育发展状况。

学校满意度的考量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在已有的研究中,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考察。宏观层面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过程、教育决策与参与制度、教育质量、教育选拔制度、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教育行政状况、课程改革、教育环境等。中观层面包括师资水平、环境设施、日常管理、学校设施和教育环境、教学效果、家校合作、校长满意度、学校安全与公正等。微观层面包括教育的个人效益和效能感、学生学业、学生压力等维度。

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在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中,对学校满意度要从教育政策、学校设施和教育环境、教学效果、家校合作、校长满意度、学校安全与公正6个维度进行评估。

3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实施设计

根据评估目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估在功能定位上,有别于传统的选拔性评估:它既不是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也不是水平性评估。从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角度看,它属于发展性评估的范畴,同时兼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评价主体多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由此,我们在评估设计上,既要关注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公平问题。

3.1 评价方式与主体

进行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一方面要掌握大量的和大规模的数据,揭示区域教育的普遍和整体状况;另一方面要更加细致和深入地反映区域和学校教育情况,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证据支持。区域教育质量评估可采取量化方法为主的评价方式,辅之以质性方法。在拓展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所关注的范畴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量化显得尤为重要。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收集多方证据、保证评价公平性的重要方式。在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时,教育相关利益者都为评估的主体。学生和家长是评估学校满意度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校长是评估学校管理的主体,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学生的学科能力和非学业表现通过测验和学生自评问卷收集数据。

3.2 以增值评价为基本思路

为了消除区域内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平均分、优秀率等评价教育质量、过分强调生源的问题,实现以更加公平的视角实施评估的目的,在实施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时,我们强调的是在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变化或“增量”,这与增值评价的思路完全契合。

增值评价是国际学校评估的主要方式。1992年美国田纳西州使用增值评价模式(Tennessee ValueAdded Assessment System, TVAAS)对学生多年的学业成就数据进行纵向分析,测定学校系统、学校和教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性,此后在美国大部分州推广,并相继在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使用。

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增值性评价通过追踪研究设计,收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间点上的标准化测验成绩;基于学生自身测验成绩的纵向比较,同时考虑其他不受学校或教师控制的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如学生的原有成绩水平、人口学因素、家庭背景信息以及学校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增值评价将关注教育的重点从资源投入转到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从学校硬件建设转到关注学校进步幅度,强调更加均衡和高质量的教育发展。

增值性评价采用追踪测验的研究范式,在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中,我们设定3年为一轮,每年进行一次评估,长时间追踪区域内各学校在各项评估内容上的变化,强调控制生源等环境因素对学校的影响,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净”影响的评估。

4结束语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改进提供证据,为公众全面了解教育质量的情况并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质量观的重要举措。为同时实现这3个目的,对评估结果的展现要注重综合性、多元性和可读性。

在评估的具体内容上,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综合评估学生发展、学校管理和学校满意度。借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同时关注教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全面涵盖微观(家庭、个体)、中观(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宏观(教育政策、投入和改革等)的教育表现指标。

区域教育质量评估以发展性评估为理念,以增值评价方法实施追踪评估。增值评价是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从量化的角度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精准评估,对区域教育发展实现有效监测与正确导向作用。对于那些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长期得不到重视而仍然做出了大量工作的学校,增值评估能够充分反映出它们的努力程度,从而合理地反映每一所学校的工作绩效,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公平合理、科学全面地评估学校,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6

 

 

 

 

 

2018-07-10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