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了课堂的模样

首页标题    课题项目    未来阅读    阅读研究    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了课堂的模样

语文课堂的设计感从哪里来?语文课堂智慧是如何创生的?一节洋溢着生命激情且风景独特的语文课是怎么孕育的?答案可能并不简单,但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教师专业而深入的文本解读。

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了课堂的模样,这是语文教学基本的“一线逻辑”之一。

教学《桂花雨》,我围绕课文第一句话做了一些文章。“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首先,让学生说说对中秋节的印象,回忆自己积累的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共同欣赏抒发中秋时节思乡念亲的诗句,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聚焦“桂花”,介绍桂花,欣赏有关桂花的诗句,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西风扫尽狂蜂蝶,独伴天边桂子香”。如此,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开头,就变得丰盈饱满,就慢慢氤氲起乡思的氛围,为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铺垫了心理境遇。

这样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就是源自我的文本解读。多年文本解读的练习,让我对文本语言、结构、思想等有了足够的敏感,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也就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或创见。不过,文本解读给我带来的教学自信和成就感,并不在于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的与众不同,而在于这样的课堂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用生命和智慧点亮学生言语思维和学习热情的欢欣。

一次培训讲座,互动环节中一位年轻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我的课堂沉闷无趣,学生也提不起精神?课堂沉闷无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教师没有从文本解读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对话中,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的确,有《教师用书》告诉我们,一篇课文要用来教什么和可以怎么教,还有大量现成的教学设计可以拿来参考甚至直接套用,或者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可以拿来变成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如此种种,文本解读似乎就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也正因如此,这种缺失了教师自己的文本理解的语文课堂,大多避免不了沉闷无趣的宿命。

为什么教师自己的文本解读是不可或缺的?简单来讲,教师对一个文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解读,这个文本才与自己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语言结构、思维习惯、审美经验等建立了联结,文本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创造”,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就通透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学生的了解,对于如何用好这一个文本,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和底气。

教学《一匹出色的马》,如果不能解读出文中的两种“异常美丽的风景”,就很难引领学生真正入境入情,体会文本的文字美和情感美,更不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愉悦——景美让情更美。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只有解读出“小艇的动与静就是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生命律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选择小艇来描写,为什么文本中的动态和静态都是美的。而这些,《教师用书》上是没有的,很多教学设计中也很难看到,课后的思考题当然更没有涉及了。显然,有了这样的文本解读,与没有这样的文本解读,课堂的模样肯定是不同的。

不仅单篇课文的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任何类型的教学文本都需要教师进行解读,一个教材单元的教学规划和实践,同样离不开单元整体的教学解读——当然,一个教材单元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特别的文本。

新课标背景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解读,除了用自己已有的专业背景来建构对一个单元“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单元主题、内容和重点学习目标,对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作出科学判断。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单元学习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够帮助教师精心设计出更加合适的具有整合力、驱动力和发展力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以确保有层次、有逻辑地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发展。

那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需要教师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呢?其一,文本解读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语言敏感力,也就是常说的“语感”。其二,文本解读要求教师能够有“还原”的自觉,进入文本的多维度多层次(作者的创作背景、语言形象中的文化背景、文本叙事中的情境等)境遇中鉴赏和理解。其三,文本解读要求教师有拓宽视野的自觉——只有当解读者拥有广博的相关知识时,对话的宽度和深度才能成为可能。其四,文本解读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思辨力,有逻辑地创生自己的体悟和见解。

锤炼文本解读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师不可懈怠的必修课。

(作者系特级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7月05日第7版

作者:李竹平

 

 

 

 

2023-07-05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